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是濟源市人民政府舉辦的一所公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位于愚公故里、濟水之源的全國文明城市——濟源。學校始建于1993年,前身是濟源中等工業學校,2001年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2015年與鄭州輕工業大學聯辦應用型本科教育。建校以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愚公移山精神,依托區域產業發展,艱苦創業,開拓進取,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理念、辦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探索了專業設置對接產業發展、課程設置對接崗位能力、實踐教學對接企業生產、教育服務對接社會需求的“四對接”辦學模式,形成了“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課堂教學車間化、實習實訓生產化,校企辦學雙主體、合作育人全過程”的人才培養特色,打造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濟職樣板”,形成了產教融合、盟院合作、愚公移山精神育人等職教品牌,辦學特色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河南日報》等主流媒體對學校改革發展進行了紀實報道。
2025年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單招專業47個,招生計劃1669人(含退役士兵單列計劃20人)。
| 系部 | 專業名稱 | 專業代號 | 招生計劃 | 學費(元/年) |
| 機電工程學院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D1 | 80 | 4200 |
| 工業機器人技術 | D2 | 40 | 4200 | |
| 無人機應用技術 | D3 | 20 | 4200 | |
| 數控技術 | D4 | 40 | 4200 | |
| 模具設計與制造 | D5 | 20 | 4200 | |
| 電氣自動化技術 | D6 | 40 | 4200 | |
| 智能控制技術 | D7 | 20 | 4200 | |
| 工業互聯網應用 | D8 | 20 | 4200 | |
| 汽車工程學院 | 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 | D9 | 10 | 4200 |
| 新能源汽車技術 | DA | 20 | 4200 | |
| 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DB | 10 | 4200 | |
|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DC | 20 | 4200 | |
|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 DD | 20 | 4200 | |
| 經濟管理學院 | 大數據與會計 | DE | 40 | 3700 |
| 市場營銷 | DF | 60 | 3700 | |
| 電子商務 | DG | 30 | 3700 | |
| 人力資源管理 | DH | 20 | 3700 | |
| 跨境電子商務 | DJ | 50 | 3700 | |
| 人工智能學院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DK | 40 | 4200 |
| 計算機網絡技術 | DL | 40 | 4200 | |
| 軟件技術 | DM | 40 | 4200 | |
| 大數據技術 | DN | 40 | 4200 | |
|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 | DP | 40 | 4200 | |
| 材料工程學院 | 應用化工技術 | DQ | 80 | 4200 |
| 分析檢驗技術 | DR | 10 | 4200 | |
| 有色金屬智能冶金技術 | DS | 100 | 4200 | |
| 食品工程學院 | 食品檢驗檢測技術 | DT | 36 | 4200 |
| 食品智能加工技術 | DU | 30 | 4200 | |
| 建筑工程學院 | 工程測量技術 | DV | 20 | 4200 |
| 建筑設計 | DW | 20 | 4200 | |
|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 | DX | 50 | 4200 | |
| 建筑工程技術 | DY | 40 | 4200 | |
| 建筑室內設計 | DZ | 20 | 4200 | |
| 動漫制作技術 | E1 | 20 | 4200 | |
| 視覺傳達設計 | E2 | 13 | 6000 | |
| 首飾設計與工藝 | E3 | 35 | 6000 | |
| 書畫藝術 | E4 | 30 | 6000 | |
| 教育藝術學院 | 音樂表演 | E5 | 40 | 6000 |
| 表演藝術 | E6 | 30 | 6000 | |
| 文化與旅游學院 | 高速鐵路客運服務 | E7 | 20 | 3700 |
| 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 | E8 | 30 | 3700 | |
| 旅游管理 | E9 | 20 | 3700 | |
| 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 | EA | 20 | 3700 | |
| 醫學護理學院 | 護理 | EB | 100 | 4800 |
| 康復治療技術 | EC | 50 | 4800 | |
| 藥學 | ED | 50 | 4800 | |
| 中藥學 | EE | 45 | 4800 |
單招學生修完教育教學計劃規定內容,成績合格,達到學校畢業要求的,準予畢業,并頒發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普通專科畢業證書。
(一)已通過河南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以下簡稱“普通高考”)報名的考生。
(二)已通過河南省2025年普通高校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考試(以下簡稱“對口招生”)報名的考生。
考生身體條件的要求
高速鐵路客運服務專業身體要求:女生163—180cm,男生173—185cm,身體暴露部位無明顯疤痕。
其它單招專業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相關規定執行。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單招采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方式組織考試。
(一)考試時間:2025年4月21日至4月23日,以準考證信息為準。
(二)考試地點:高新校區,以準考證信息為準。
(三)考試科目及分值
1.文化素質考試:150分(其中語文90分,數學60分);
2.職業技能測試(職業適應性測試):200分。
(四)考試內容及方式
1.文化素質考試
(1)考試對象:所有考生;
(2)考試方式:閉卷筆試,共一套試卷;
(3)考試時長:100分鐘;
(4)考試要點:詳見學校官方網站公布的文化素質考試大綱;
(5)免試條件:
語文、數學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均在C等級及以上的考生,不再參加學校組織的文化素質考試,以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折算認定文化素質考試成績。折算方法:A等級按相應科目滿分的90%認定;B等級按相應科目滿分的80%認定;C等級按相應科目滿分的70%認定。
退役士兵考生免文化素質考試:申請享受免文化素質考試的退役士兵考生須按照《河南省教育考試院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報名工作的通知》(豫考普〔2024〕29號)要求進行“資格條件申報”,并經各地招生考試機構審核,我校將對符合條件的退役士兵考生免文化素質考試。
2.職業技能測試
(1)測試對象:中職生;
(2)測試方式和要點:筆試、機試、面試、操作等方式,詳見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官方網站發布的職業技能測試大綱;
(3)獲獎或證書加分標準:
考生擁有與申請專業相關的技能競賽獲獎證書或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可申請職業技能測試加分。各專業適用的技能競賽賽項名稱、等級和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工種名稱、等級,以學校官方網站發布的信息為準。
職業技能測試加分標準為:省級技能大賽二等獎加30分,三等獎加20分,地市級技能大賽一等獎加10分;通過國家統一組織考試取得中級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加20分、初級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加10分;考生同時有多項加分的,以最高分只加一次。
符合上述加分條件的考生,由生源學校統一于4月18日17時前將相關證明材料(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3份、證書原件及復印件3份)送達我校教務處商老師,經學校審核通過后予以公示。生源學校對學生相關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4)職業技能測試成績=職業技能測試考試成績+獲獎或證書加分,超過200分的按200分計。
3.職業適應性測試
(1)測試對象:除中職生之外的其他考生。
(2)測試方式和要點:筆試、機試、面試等方式,詳見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官方網站發布的職業適應性測試大綱。
(五)成績計算方式
1.高中生、中職生、社會考生和不符合免文化素質考試資格的退役士兵考生
總成績=文化素質考試成績+職業技能(職業適應性)測試成績,總分為350分。
依據《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考生考試違紀或作弊的成績無效,不再計算總成績。
文化素質考試和職業技能(職業適應性)測試中有任意一門缺考不再計算總成績。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單招優先錄取“技能拔尖人才免試辦法”中符合條件的考生。
根據單招錄取“技能拔尖人才免試辦法”中符合條件考生后剩余總計劃和考生總成績,按照考生所報第一專業志愿分別劃定錄取控制線,錄取過程按照分數優先的原則,依據考生第一專業志愿,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其它專業志愿不予考慮。如遇到總分相同的考生,按職業技能(職業適應性)、文化素質、語文、數學成績從高到低依次錄取。
退役士兵單列計劃,單獨劃線,單獨錄取,依據專業志愿按總分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
錄取過程中將根據各專業過線人數對分專業招生計劃進行適當調整。
單招計劃執行過程中,如生源不足,剩余計劃調至2025年普通高考時執行。
學校地址:濟源市濟源大道88號
聯系方式:0391-6636611
湖北江漢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學校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2001年10月,經教育部批準,在原江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漢口分校、武漢教育學院、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四校基礎上合并組建新江漢大學。2002年6月,學校整體搬遷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上海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14年的發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上海上海體育學院(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簡稱“上體”,是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體育類普通高等學校,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單位。學校入選中國政府獎學金資格學校、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試點院校、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Beijing Sport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簡稱北體大,由國家體育總局直屬,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確定的首批全國重點院校、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和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的高等體育院校。
湖北武漢體育學院原名中南體育學院,是新中國首批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體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遷至湖北省武漢市,1956年更名為武漢體育學院,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2001年調整為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