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交通為特色的理工類高職院校。創辦于1958年,走過國家“示范校”、國家“優質校”發展歷程后,2019年成功入選全國56所貴州目前唯一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學院目前設清鎮、陽關兩個校區,占地1437畝,全日制在校高職學生15000余人。六十年砥礪前行高歌邁進,一甲子辛勤耕耘碩果盈枝,學院先后獲得全國職業院校學生管理50強、全國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示范校、全國職業指導工作先進學校、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單位等榮譽。學院不斷實現著全方位突破、深層次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為社會輸送近十萬名交通建設人才,對貴州乃至全國的交通運輸事業大發展、大跨越做出了貢獻,被譽為“貴州交通人才的搖籃”。
2023年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分類考試招生計劃1725人,高中畢業生1070人、中職畢業生625人、退役軍人15人、農民工3人、其他12人。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高中畢業生 | 中職畢業生 | 退役軍人 | 農民工 | 其他 |
| 500201 | 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 | 50 | 38 | |||
| 500206 | 道路養護與管理 | 40 | 25 | 5 | 1 | 4 |
| 420901 | 安全技術與管理 | 35 | 15 | |||
| 440305 | 地下與隧道工程技術 | 40 | 17 | |||
| 460702 | 新能源汽車技術 | 50 | 25 | |||
| 510107 | 汽車智能技術 | 25 | 10 | |||
| 440301 | 建筑工程技術 | 75 | 30 | 5 | 1 | 4 |
| 440306 | 土木工程檢測技術 | 55 | 30 | |||
| 440601 | 市政工程技術 | 40 | 17 | |||
| 500203 | 智能工程機械運用技術 | 10 | 50 | 5 | 1 | 4 |
| 460301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40 | 30 | |||
| 460104 |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 | 70 | 32 | |||
| 540101 | 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方向) | 7 | ||||
| 540101 |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向) | 11 | 10 | |||
| 540101 | 旅游管理(乘務服務方向) | 30 | 20 | |||
| 550101 | 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方向) | 30 | 30 | |||
| 550101 | 藝術設計(陶瓷設計與工藝方向) | 15 | 10 | |||
| 550206 | 歌舞表演(音樂類) | 17 | ||||
| 550206 | 歌舞表演(舞蹈類) | 15 | ||||
| 510202 | 計算機網絡技術 | 6 | ||||
| 510102 | 物聯網應用技術 | 64 | 40 | |||
| 510205 | 大數據技術 | 70 | 40 | |||
| 530802 | 現代物流管理 | 30 | 22 | |||
| 530302 | 大數據與會計 | 60 | 34 | |||
| 530605 | 市場營銷 | 70 | 35 | |||
| 500604 | 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技術 | 45 | 20 | |||
| 500603 | 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 | 70 | 45 |
備注:
1.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技術專業報考要求:(1)身高:男性168cm及以上,女性158cm及以上;(2)雙眼視力(包含矯正視力)達E字表4.8及以上;(3)五官端正,聽力正常,無色盲、無色弱、無口吃、無殘肢、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性疾病。
2.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方向)、藝術設計(陶瓷設計與工藝方向)專業,招收美術類高考藝術生。
3.歌舞表演專業,招收音樂類、舞蹈類高考藝術生。
4.旅游管理(乘務服務方向)報考要求:(1)五官端正,身材勻稱,無明顯疤痕,形象氣質佳;(2)年齡不超過二十周歲,即2003年1月1日后出生;(3)身高:男性170cm-183cm,女性160cm-173cm;(4)男性裸眼視力或者矯正視力達E字表4.8及以上,女性矯正視力達E字表4.8及以上,無色弱、色盲。
5.招生計劃欄中“其他”包含下崗失業人員、高素質農民、企業員工和基層農技人員。
嚴格按貴州省價格主管部門備案的項目及標準執行。
(一)學費:普通專業3500元/年.人,藝術專業7000元/年.人。
(二)住宿費:1000元/年.人—1200元/年.人(有獨立衛生間)。
(三)預收費:書費500元/人(按學年預繳,畢業后按實際領用書款結算)。
(四)服裝費(按招投標價格確定)。
分類考試招生錄取學生在規定的年限內,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內容,達到畢業要求,發給國家承認學歷的、經教育部學籍、學歷電子注冊的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專科畢業證書,并以此具印。
(一)報考類型
根據招生對象的不同,高職分類考試招生分為針對普通高中畢業生的“高中類”、針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中職類”和針對退役軍人等特殊群體的“專項類”三種類型。考生只能選擇其中一類報考。
(二)報考對象
1、高中類:參加全省高考報名的2013年(含)以后畢業的應、往屆高中畢業生。
2、中職類:已參加我省高考報名的應、往屆中職畢業生。
3、專項類:貴州戶籍退役軍人和我省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高素質農民、企業員工和基層農技人員。
(三)旅游管理(乘務服務方向)專業報考要求:
1、五官端正,身材勻稱,無明顯疤痕,形象氣質佳;
2、年齡不超過二十周歲,即2003年1月1日后出生;
3、身高:男性170cm-183cm,女性160cm-173cm;
4、男性裸眼視力或者矯正視力達E字表4.8及以上,女性矯正視力達E字表4.8及以上,無色弱、色盲。
(四)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技術專業報考要求:
1、身高:男性168cm及以上,女性158cm及以上;
2、雙眼視力(包含矯正視力)達E字表4.8及以上;
3、五官端正,聽力正常,無色盲、無色弱、無口吃、無殘肢、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性疾病。
(一)普通高中畢業生最終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折合為百分制*50%+職業技能適應性測試成績*50%
中職畢業生最終成績=文化綜合考試成績折合為百分制*50%+職業技能測試成績*50%
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企業員工、高素質農民和基層農技人員的最終成績=職業適應性測試
學院按照考試最終成績,以及專業報考要求,根據專業志愿優先原則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在分值相同的情況下,優先錄取技能考試成績較高的考生。
(二)對在校期間獲教育部牽頭舉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等獎及以上、教育廳牽頭舉辦的貴州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二等獎及以上的中職生可免試進入高職(專科)院校學習,但專業須相同或相近。
(三)對符合免試條件并獲得三等功以上獎勵的退役軍人,由高職(專科)招生院校按照程序考核公示后予以免試錄取。
(四)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于2023年4月21日前將分類考試招生擬錄取名冊上報省招生考試院審核,將在省招生考試院網站上進行公示。其后,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將下載省招生考試院網站上公示的名單在本院招生信息網上進行公示。
(五)五年一貫制和3+3中高職貫通分段制轉錄于2022年12月30日前按規定上報省招生考試院進行審核,辦理轉錄手續,被轉錄的考生不參加分類考試。
(六)未取得中職畢業證學生將不予注冊學籍。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公示確認分類考試招生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2023年全國高考。未被錄取的中職畢業生如需參加全國高考的,須于2023年4月25日至4月27日到各市(州)原報名點進行文史(理工)類別確認。
詳情 >學校地址:貴州省貴陽市清鎮職教城鄉愁校區云站路25號
聯系方式:0851-88133355
湖北江漢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學校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2001年10月,經教育部批準,在原江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漢口分校、武漢教育學院、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四校基礎上合并組建新江漢大學。2002年6月,學校整體搬遷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上海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14年的發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上海上海體育學院(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簡稱“上體”,是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體育類普通高等學校,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單位。學校入選中國政府獎學金資格學校、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試點院校、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Beijing Sport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簡稱北體大,由國家體育總局直屬,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確定的首批全國重點院校、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和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的高等體育院校。
湖北武漢體育學院原名中南體育學院,是新中國首批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體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遷至湖北省武漢市,1956年更名為武漢體育學院,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2001年調整為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