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升學選擇中,計劃外招生項目常因靈活性吸引不少學生和家長。但近年來,一些計劃外招生項目中途停辦的消息,讓大家心生擔憂。像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因美國密歇根大學以國家安全為由終止合作,結束了長達 20 年的學術合作關系,這一熱門項目也隨之停辦。那么,計劃外招生項目到底會不會中途停辦?哪些因素會影響呢?
國際形勢變化引發合作變動
國際局勢不穩定時,涉及中外合作的計劃外招生項目易受沖擊。以中美關系為例,美國部分高校因政治、安全等因素,主動或被動退出與中國高校的合作。佐治亞理工學院因美國國會新限制令,禁止與制裁名單高校合作的美國機構獲得聯邦資金,無奈退出與天津大學的合作辦學項目;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開始放棄對清華 - 伯克利深圳學院的所有權。若國際形勢持續緊張,相關中外合作項目可能面臨調整甚至停辦。
辦學質量不過關遭整改或停辦
教育部門對中外合作辦學等計劃外招生項目有質量把控。每年會進行質量和辦學水平評估,若項目外方院校實質性教學投入不足,如外教授課比重不到 10%,或課程水準與宣傳嚴重不符,像出現 “中式課程 + 英文教材” 這類情況,將被要求限期整改。若到期仍未達到標準,項目就會停辦。2025 年教育部數據顯示,將停招 78 個中外合作項目和 3 個機構,其中不少就因辦學質量問題。
政策調整致使項目變動
教育政策處于動態調整中,計劃外招生項目需緊跟政策導向。原本一些高校計劃外 4+0 項目(學生在國內學校完成 4 年學習,獲國外合作學校本科學位),因政策變動,招生方式從自主招生變為納入國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像中國農業大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合作舉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傳播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以及武漢理工大學與英國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合作舉辦的相關項目,計劃外招生通道緊急關停,只能通過高考統招志愿填報路徑就讀。
招生困難與生源萎縮導致主動停辦
部分計劃外招生項目因自身吸引力不足,招生困難,辦學規模小,難以產生良好辦學效益,最終只能主動申請停辦。尤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海外學歷貶值的當下,一些項目因專業設置老舊、教學模式落后,對學生吸引力下降,生源不足,維持辦學成本過高,便會選擇停辦。
學生和家長如何規避風險
查資質與備案:確認項目是否經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可在教育部官網或相關教育部門網站查詢項目備案信息,未備案項目風險高。
看合作院校穩定性:了解合作外方院校情況,若外方院校常涉負面新聞、財務危機或國際關系緊張地區,項目穩定性可能受影響。
關注辦學質量反饋:咨詢在讀或已畢業學生,了解教學質量、師資水平、課程設置等,也可查看教育部門公布的項目評估結果,質量差的項目停辦風險大。
留意政策動向:及時關注教育政策調整,特別是涉及計劃外招生、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提前調整報考策略。
計劃外招生項目存在中途停辦風險,但通過謹慎篩選、關注各方信息,學生和家長能最大程度規避風險,為孩子選擇穩定、優質的教育項目。
免責聲明: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聯系郵箱:543779269@qq.com。
“高職高考是先考試再填志愿,還是先填志愿再考試?”“填志愿和考試的時間間隔多久?”“沒考先填志愿會不會報錯?”志愿填報與考試的先后順序,是高職高考考生報考時的關鍵困惑點。事實上,高職高考主流為“先考試后填志愿”,僅少數省份采用“先填志愿后考試”模式,不同省份政策差異顯著。
“畢業幾年了還能考高職高考嗎?”“往屆中職生報考要額外條件嗎?”“工作后再考來得及嗎?”對往屆中職畢業生而言,高職高考是提升學歷、轉行發展的重要契機,但不少人因“往屆生”身份顧慮報考資格。事實上,往屆中職生完全能考高職高考,且政策寬松,僅需滿足基礎條件即可。
“我是中職生能考高職高考嗎?”“非本地戶籍能報名嗎?”“往屆生有報考資格嗎?”高職高考作為職校生升學的核心通道,報考資格和戶籍要求始終是考生最關心的問題。其實高職高考報考門檻清晰,不僅面向應屆中職生,往屆生、部分普高生也可報考,戶籍限制需分“本地戶籍”和“隨遷子女”區別看待。
“高職高考要考技能嗎?”“技能考試占多少分?”“沒技能基礎能過嗎?”在高職高考備考階段,技能考試相關問題始終是考生關注的焦點。事實上,高職高考普遍包含技能考核環節,且分值占比不低,但不同省份的考核模式和分值設定差異較大。
“高職高考錯過了正式報名時間,還能補報嗎?”“補報時間是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材料?”每年高職高考報名結束后,總有考生因疏忽錯過報名,急尋補報機會。事實上,多數省份會開放補報名通道,但補報時間短、條件嚴,需精準把握。
“高職高考能報哪些大專?”“是不是只能報本地院校?”“選專業有什么限制?”在高職高考報考階段,院校和專業選擇是考生最核心的決策點。不少考生誤以為可選范圍窄,實則高職高考報考院校覆蓋廣,專業選擇也較為靈活,僅少數特殊專業有明確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