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
主管部門遼寧省教育廳
院校類型醫藥
學歷層次本科/高職(專科)
滿意度4.0
院校介紹 中國醫科大學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全程并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是我國最早進行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院校之一。 學校的前身為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1931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準創建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誕生地——江西瑞金,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醫學院校,中央軍委總軍醫處處長賀誠兼任校長。1932年2月22日,在江西雩都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同志親自為學校制定了“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辦學方針,朱德總司令到會講話。1932年10月,中央軍軍委決定軍醫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1934年10月,作為軍委直屬隊的一部分從瑞金出發全程參加了舉世矚目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擔任救護工作并堅持辦學,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醫學教育史上寫下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壯麗詩篇。 1935年12月學校到達陜北,在瓦窯堡辦學。1937年1月遷至延安,同年8月更名為“八路軍衛生學校”并隨總衛生部開赴抗日前線,學校師生參加了平型關戰役、陽明堡戰役的救護工作。1940年9月經毛澤東同志提議、中共中央批準,學校定名為中國醫科大學。1941年,毛澤東同志為中國醫科大學第一期(創校以來第十四期)畢業生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這一題詞是中國醫大人的行動指南,最終成為全國醫務工作者的座右銘。 1945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革命根據地指示精神,中國醫科大學從延安出發挺進東北。1946年7月到達黑龍江興山(現鶴崗市),合并了東北軍醫大學(前身為哈爾濱陸軍軍醫學校)。1947年1月合并東北大學醫學院和原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部分。1948年陸續建立了四所分校,后第一、第二分校合并發展為現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三分校遷回校本部,第四分校發展為現承德醫學院。 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中國醫科大學奉命進駐沈陽,接收、合并了原國立沈陽醫學院(前身為滿州醫科大學,1911年由日本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建立)和原私立遼寧醫學院(前身為盛京醫科大學,1883年由英國蘇格蘭教會建立)。1952年10月,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院系調整的決定,中國醫科大學藥學院獨立為東北藥學院(即現沈陽藥科大學)。1954年8月,中國醫科大學劃歸國家衛生部管理;1956年9月根據國務院指示改名為沈陽醫學院,1978年1月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2000年起由遼寧省和國家衛生部共建;2015年12月成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教育部共建高校。 中國醫科大學建校至今,共培養了9萬多名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及許多國家和地區,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國家衛生管理的高級領導干部和著名醫學專家。目前學校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等6個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有5個國家重點學科和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0個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6個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特色學科、7個博士后流動站和21個本科專業。 今天的中國醫科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校師生團結一致,擔當奉獻,正在為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醫科強校而全力拼搏。【詳情】
北京校企緊密結合辦學模式,為航空公司定制式培養高水平飛行員
學習模式:
專業設置:飛行技術
海外真實的塔臺通訊,性能好、安全性高的教練機
學習模式:
專業設置:飛行員培訓
北京畢業可獲得國際民航組織認可的商用飛行執照,全球90個國家認可
學習模式:
專業設置:自費飛行員
海外安全飛行,航校沒有出現過任何飛行訓練事故,保障學員能夠安全的完成飛行訓練
學習模式:
專業設置:飛行員培訓
海外有龐大的教學用飛機群,能夠滿足200名學員教學要求
學習模式:
專業設置:飛行員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