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始建于1958年,校園占地1120畝,建筑面積30余萬㎡。下轄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滄州工貿學校,設有十系二院一部,現為河北省優質專科學校、石油和化工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全國示范性實訓基地、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基地、滄州市安全生產考試點、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河北省電子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實訓基地、河北省首批工信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企業鑒定站、河北省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滄州市家庭教育培訓基地。擁有全國示范性實訓基地1個,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2個。滄州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和雙創雙服基地。擁有省級示范專業和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各1個,省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專業3個。
多年來,學院以突出的辦學業績獲得“河北省精神文明單位”、“河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 河北省征兵工作先進單位”、 “國家優秀成人高校繼續教育院校”等榮譽稱號。
學院簡介: 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是2000年經河北省政府批準建立的國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學院前身始建于1958年,具有50余年的辦學歷史,有著明晰的辦學指導思想、先進的辦學理念、準確的辦學定位、鮮明的辦學特色、優良的校園文化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多年來,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校園占地1120畝,建筑面積22萬M2。具備優越的教育教學、科研環境。建有高標準的理實一體化實訓中心、實訓基地及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的職業技能鑒定站,其中應用化工技術和化學制藥技術實訓基地是“石油和化工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全國示范性實訓基地”,也是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為學工交替、產學研一體化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提供保障。擁有設備先進、功能完備的校園網。
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838人,其中,專任教師444人;教授、研究員40人,副高職以上職稱263人;雙師素質教師占84%;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4人,省管優秀專家1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人,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名。全日制在校生萬余人,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92%以上。
學院下轄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滄州工貿學校。設有十系三部,即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經貿管理系、現代服務管理系、化學工程系、城鄉建設工程系、畜牧獸醫系、食品生物工程系、外語與藝術設計系、基礎部、繼續教育部、國際教育交流部。開設40個專業,擁有省級示范專業和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各1個,省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專業3個。形成了以機電、牧醫、化工為主干,建工、生物、信息、經貿等多專業交叉,協調發展的專業群,涵蓋了工、農、經、管、文、理等學科門類,具有鮮明的高等職業教育特色。
多年來,學院緊緊跟蹤行業、產業、企業和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滄州市五大支柱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需要,特別是隨著河北省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把渤海新區建設成為河北重要增長極,學院緊緊抓住一大批高新企業在渤海新區高速聚集的有利時機,及時調整辦學思路,整合、改進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實現專業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同時,積極探索產學互動、學研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等辦學模式改革。先后與唐山三友集團、河北冀春集團、北京安博在線軟件有限公司、中糧集團等多家省內外知名企業合作實施了訂單培養,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學院積極探索開放式辦學,2005年,經省教育廳批準,教育部備案,與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開展合作辦學。該項目專科進、本碩出、收費低、出路廣,考生報名踴躍,已有五屆本科畢業生和四屆碩士畢業生。同時不斷開辟新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做成了我院優秀畢業生直通德國免費讀研項目;波蘭“2+3”心理學碩士項目、波蘭羅茲大學和羅茲理工大學兩所公立大學的“2+2”建筑工程、化學工程、電力工程專業本科項目;韓國汽車維修、空乘項目。首屆空乘專業學生已順利登機。目前,我院與四個國家8所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人才。
切實做好新疆少數民族普通高校畢業生赴內地崗前培訓工作,學院認真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把此項工作作為政治任務來對待。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實施,對新疆培訓學員高看一眼,厚愛一層。為學員工作、學習、生活、參觀、考察提供便利條件。自2011年3月26日開展“新疆少數民族普通高校畢業生赴對口援疆省市培訓工作”以來,在院培訓學員人數315人。現已全部順利結業返疆,正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作用。通過內地學習培訓,不僅提高了學員們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增進民族團結意識,了解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增強了對祖國的認可感。
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始建于1955年,是黑龍港流域的一所重要的區域性農業科研單位。承擔了大量的省部級科研課題,特別是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環渤海低平原區耐鹽植物品種篩選與種質創新研究,成為我國地市級科研單位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的少數單位之一。自建院以來,學院共承擔省部級科研課題62項,市級科研課題51項,發表各種論文948篇,編寫各類教材128部。先后建成了3個國家級實驗站,即農業部大豆綜合試驗站、谷子綜合試驗站及小麥綜合試驗站,為產學研一體化進程走向深入奠定了基礎。
滄州工貿學校被列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第三批立項建設學校名單。為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構建相互融通和銜接的中、高等職業教育立交橋,滄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財經學校、財稅學校、商業學校、供銷學校四所中職學校整合組建滄州工貿學校,并入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滄州工貿學校新校區建設項目確定為滄州市2012年中心城區重點城建工程。目前,滄州工貿學校新校區建設正在積極進行中。
學院以突出的辦學業績獲得“省級精神文明單位”稱號,并被授予“綠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外事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歷史文化名城——滄州:
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座落于渤海之濱的古城——滄州市。滄州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北靠京津,南接山東,與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隔海相望。轄16個縣(市、區)和滄州渤海新區、滄州開發區,面積1.4萬平方公里,人口710萬。京杭大運河貫穿市區。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環渤海、環京津經濟開放區。
滄州是一座富有現代氣息的新興沿海開放城市。因運河的穿城而過,把帆影點點和鏢旗飄飄鐫刻在了歲月的年輪。近年來,滄州已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隨著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的加速崛起,黃驊綜合大港的建設,滄州發展的優勢日益顯現,發展的潛力十分巨大。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滄州既環京津,又環渤海,處于京津一小時經濟圈。交通優勢首屈一指。擁有黃驊大港和京滬、京九、朔黃鐵路及京滬、津汕、石黃、沿海、保港等多條高速公路,邯黃鐵路及滄京、大廣、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構成了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絡,是我國北方地區陸路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區。
滄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古城。一部《水滸》傳天下,無人不知古滄州。《水滸》畢竟是一部文學作品,歷史上的滄州并非“荒原漠漠、風雪漫漫”。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閃耀著滄州人民的智慧光芒,也記錄著滄州人民的奮斗歷程。鑄于后周的滄州鐵獅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鑄鐵工藝品,印證著滄州人高超精湛的鑄造技術,由此滄州又稱“獅城”。
時至今日,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07年省政府批準并建立的滄州 “渤海新區”,依托京津冀,服務冀中南、晉中南、魯北、豫北,面向朔黃鐵路沿線及陜西、內蒙古等部分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以港口物流為基礎,城市配送物流為支撐的區域性航運中心;河北及“兩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隆起帶;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
2012年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專門就滄州渤海新區發展建設召開會議,明確目標和工作措施,舉全省之力打造渤海新區這一重要增長極,為建設強省、和諧河北作出新貢獻。
國家“九五”重點工程黃驊港和朔黃鐵路的建成,為滄州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滄州成為西煤東運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魯西北以及晉陜和內蒙古等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區位優勢日趨明顯。
滄州名人輩出,代有才杰。戰國名醫扁鵲,創立了望、聞、問、切“四診法”,其醫術精湛,妙手回春,被譽為神醫扁鵲。唐朝著名詩人劉長卿的“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作家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意境深遠,傳誦至今。
清朝一代文宗紀曉嵐,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部最大的綜合性叢書《四庫全書》,民間留下許多關于他的故事和傳說。晚清政治家張之洞,是清流健將、兩朝重臣,他創實業,練新軍,興文教,成為洋務派領軍人物。
滄州自古多英杰,僅明、清兩代滄州就有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霍元甲、霍殿閣、王子平、王正誼(大刀王五)、李鳳山(燕子李三)、等名士豪杰,被譽為武林師表和民族的驕傲。
抗日民族英雄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馳騁冀中大地,戰功赫赫,被毛澤東主席稱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當代著名作家王蒙、音樂指揮家李德倫、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裴艷玲、哲學大師張岱年等都在各自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堪稱滄州人的杰出代表。
滄州素有“武術之鄉”、“雜技之鄉”、“鑄造之鄉”、“金絲小棗之鄉”和“鴨梨之鄉”的美譽。境內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有滄州鐵獅子、獻縣漢墓群、東光鐵佛寺、泊頭清真寺、海豐鎮遺址、紀曉嵐墓地、獻縣單橋、黃驊古貢棗園等七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轄區內的“吳橋雜技大世界”為國家4A級風景區,“華北明珠”白洋淀已成為首批五A級風景名勝區和紅色旅游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