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片在线观看哔哩哔哩,三年大片观看免费大全哔哩哔哩中文,三年在线观看高清大全,三年中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第3季,三年高清观看免费大全,三年成全免费观看影视大全

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人生
公眾號
  • 空乘專業公眾號

    空乘專業公眾號

  • 留學公眾號

    留學公眾號

  • 藝術教育公眾號

    藝術教育公眾號

  • 職業教育公眾號

    職業教育公眾號

電話
咨詢時間:9:00 ~ 23:30
400咨詢熱線
  • 留學咨詢熱線留學咨詢熱線

    400-6666-588

  • 航空專業咨詢熱線航空專業咨詢熱線

    400-6028-090

  • 職業教育咨詢熱線職業教育咨詢熱線

    400-0035-665

  • 藝術專業咨詢熱線藝術專業咨詢熱線

    400-6608-211

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院校簡介

院校簡介 學校信息更新時間:2020-06-06 20:54

學校領導


                    

院長    嚴復海    

     嚴復海,男,漢族,碩士學位,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注冊會計師(非執業)。1989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貿易經濟專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2年在蘭州大學獲企業管理學碩士學位;20022-20032月,清華大學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19898-20183月,在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作,歷任學院副院長、學院黨委書記,蘭州理工大學事業發展處處長。20184月起,擔任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學術兼職:甘肅省宏觀經濟學會理事會副會長,甘肅省審計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稅務學會理事,甘肅省市場營銷協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評審專家。

研究領域:上市公司治理,企業并購、內部控制與全面風險管理,預算管理與財務控制、業績評價。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獲甘肅省社會科學三等獎一項,甘肅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一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黨委書記、副院長    周懷春

   

 

 

副院長    謝黎明

謝黎明,男,回族,1962年8月生,中共黨員,教授,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學科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機械工業金屬切削刀具協會切削先進技術研究分會理事,兼先進加工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1984年7月畢業于甘肅工業大學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曾任蘭州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制教研室主任、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先進制造技術、數控技術及機械制造裝備自動化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

2001年入選國家教育部西部地區高校高級訪問學者,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習工作半年。

先后獲得甘肅省第七屆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甘肅工業大學首屆中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三等獎、學校三育人獎、學生愛戴的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為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主講《先進制造技術》、《CIMS技術》、《快速成型技術》、《數字化網絡化制造》、《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等》等課程。

在《系統仿真學報》等中文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主編了《機械工程與技術創新》專著一部。作為課題第二負責人主持國家計委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空間過球心任意分布軸線螺紋孔及端面數控加工設備》的研制工作,近年來完成了青海重型機床有限公司《鐵路專用鉤舌銑床》研制、天水星火機床有限責任公司《車銑復合加工中心》設計研發、蘭州西鐵機械制造公司《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及裝備數控化改造》項目等。

 2005年3月參與完成了甘肅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專題3《甘肅新型工業化技術發展研究》關于我省裝備制造業科技發展研究的總體思路研究課題;2006-2007年完成了蘭州石化公司《現場數控銑削裝備及加工工藝設計研發》課題,2008年完成了《嘉峪關市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課題,2009年完成了《寶鋼5#擴徑頭的研制》項目。



學校簡介

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成立于2002年,2004年2月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首批獨立學院,在校生近萬人,是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和甘肅省首批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試點院校,先后獲得“全國先進獨立學院”、“甘肅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及“甘肅省非師范普通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就業率連續十年保持在90%以上。學校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秉承“求是、礪志、篤行”的校訓;始終堅持“以信息學科為龍頭,以特色工科為基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西部地區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始終遵循“以父母之心育人,幫助學生成就夢想”的辦學理念;始終圍繞“基礎理論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社會責任、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全面發展,已成長為一所規模結構合理、學科協調發展、教學質量優秀、辦學特色鮮明、社會美譽度高的區域知名應用型大學。

學院依托蘭州理工大學雄厚的辦學實力,立足“培養服務國家經濟建設,掌握新技術、具備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堅持將培養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和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作為學院的培養目標,傳承母體院校的優良傳統,發揮學院教師團隊和管理團隊的智力才能,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積極優化辦學條件,拓寬就業渠道,不斷夯實應用技術大學辦學基礎。

巍巍象牙塔,莘莘學子夢。學院辦學條件優越,各類教學、生活、體育設施完備健全,學生學習生活舒適便利,校園和諧有序。圖書館環境優雅,擁有紙質藏書60余萬冊,電子圖書50余萬冊。學院建有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重點(培育)實驗室、西北地區設施一流的工程訓練中心、大學生科創中心和30多個專業實驗室,突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素質培養。學院與世界500強企業國家電網、中建集團、中鐵集團、浙江吉利集團等200余家企業建立了校外實訓與就業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新機制。

學習與生活同行,知識與育人并重。學院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同時,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17年,學院被共青團甘肅省委、甘肅省文明辦、甘肅省教育廳等9部門聯合授予甘肅省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級各類科技、文化與藝術競賽,近三年,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等眾多國家級科技創新和技能競賽中捷報頻傳,收獲頗豐,共計獲得200多個重要獎項。

學院建有完善的“獎、助、貸、勤、補”困難學生資助制度與體系,助力有志學子,圓夢大學。已形成“國家獎學金(8000元/人?年)、國家勵志獎學金(5000元/人?年)、院長獎學金(10000元/人?年)、學院獎學金(3000元/人?年)為激勵措施,國家助學金、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為基本保障,多渠道的勤工助學項目和社會公益捐贈為補充的獎助體系,保障在校學生能夠優有所獎、困有所助。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進入了新的發展機遇期,學院將以“甘肅省“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為指導,堅持以工程教育為基礎,加大信息學科建設力度,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西部地區工程技術人才和信息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周邊環境

學院坐落在中國地理中心的古絲綢之路重鎮—-蘭州市蘭州新區職教園區海河街6號

 

蘭州簡介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是黃河上游兼具北國之雄與南國之秀的特色名城。總面積 1.3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14萬。蘭州的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156處,在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土和能源9大類35個礦種,潛在經濟價值8000多億元。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干流可建設25座大中型水電站,與臨近地區的其他水電站構成中國目前最大的水力發電中心,其資源與能源的"雙源兼富"使蘭州擁有良好的工業環境和巨大潛力,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物產,白蘭瓜、軟兒梨等瓜果久負聲名,百合、黑瓜子、玖瑰、蕨菜、水煙等蘭州土特產蜚聲中外。古絲綢之路在蘭州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周邊既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夏河拉卜楞寺、永靖炳靈寺等,也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興隆山、吐魯溝等自然景觀。蘭州現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醫藥、建材為主體的工業城市,成為我國重要的原材料、重化工基地。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蘭鋁、連鋁等一大批大中型企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濃硝酸、合成橡膠、石墨電極、硅鐵、電解鋁和中成藥在全國享有盛譽。現有的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開發培育出高壓徑向柱塞泵、記憶合金、人造石英晶體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首創并具有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產品,其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蘭州在西北地處"座中聯四"的位置,是我國東中部地區聯系西北地區的橋梁和紐帶。4大鐵路干線、6條國道和4條數字光纜主干線在這里交匯,光纜、微波、衛星通信網絡初步形成。新擴建的蘭州中川機場與國內30多個城市直接通航,國家重點建設的西油、西氣東輸工程也以蘭州為重要中轉站,交通樞紐和網絡節點的作用非常明顯。目前,一個功能建設完善的新蘭州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歷史上的蘭州曾是著名的"茶馬互市"和商埠重鎮,是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被國家確定為32個物流中心之一,現已發展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西北商貿中心,商品覆蓋面達西部8省區、近400萬平方公里和3億多人口。自改革開放以來,蘭州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展,綜合經濟實力進入全國大中城市50強,已經成為黃河上游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重要支點和輻射源頭。

五泉山公園 

位于蘭州市城區南部,皋蘭山北麓山腳下。這里綠樹成蔭,山泉潺潺,古廟眾多,環境幽雅,因山上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早在2000多年前 就已成為隴上名勝。公園占地,擁有崇慶寺、千佛閣、嘛呢寺、地藏寺、三教寺、半月亭、劍橋、中山堂等十余處古建筑。崇慶寺內至今保存一口泰和鐵鐘,此鐘鑄于金泰和二年(1202),高,直徑,重達萬斤。金剛殿內完好地保存一尊鑄于明洪武元年(1368)的銅接引佛和蓮花基座。佛像高,圍寬,重2萬余斤,面露笑容,神態自然,為銅像之精品。每年,這里舉辦廟會,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紛紜踏來,人海如云。五泉西側辟有動物園,有各類動物上百種。泉山公園內還有各種兒童游樂設施,每年還舉辦各式燈會、花卉展覽活動。從市內乘坐8路公共汽車,可直抵公園門口。

白塔山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715),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下筑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

興隆山風景區

興隆山風景區位于距市區的榆中縣境內,素有“隴右第一名山”之稱。風景區內東西兩處,最有名者為:寒山積雪、興隆爭秀、棲云仙閣、云龍虹橋、廟坡曉鐘、巒山列戟、太白溫泉、混元瓊閣、仙人望峰等景觀。山上寺廟宮殿甚多,有龍王廟、玉液泉、關帝廟、菩薩殿、大佛寺、三官閣、太白宮、朝元觀、黑虎殿、二仙洞等。歷史遺跡遍布,有成吉思汗靈柩、朱德紀念亭、蔣氏行宮、張一悟墓等。兩山間為興隆峽,谷底有清澈見底的大峽河。附近還辟有官灘溝風景區、馬啣山旅游區,有跑馬場、野生動物園、游泳場、獵牧場、民俗帳房、療養院、度假村等游樂設施,為游人提供吃、住、游、樂多種服務。

中山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3.,寬7.,有6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其前身始于明洪武5(1372),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名叫鎮遠橋。根據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該橋以二十四艘大船貫連,浮于河面,冬拆夏設。嚴冬時黃河結冰,車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1376),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1385),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1907),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 導,建起了長達,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西關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城關區解放門廣場東側,創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康熙、雍正年間曾兩次重修。1990年在原址重修了具有阿拉伯伊斯蘭風格的圓頂建筑,氣勢雄渾,莊嚴肅穆,為全國最壯觀的清真寺之一。該寺先后培養了一大批伊斯蘭經學學者。

蘭州近 40 處游覽名勝景觀歡迎您游覽園林名稱、電話、地址、乘車線路站名

1、興隆山公園: 5238029 距市區 60 公里,乘榆中客車、當天可返回。國家級森林公園,佛、道教勝地,海拔 ,有東西兩峰,成吉思汗病逝,故名山勝景。

2、五泉山公園、動物園: 8122133 乘車五泉站下車。市中心第一勝地(為國家級保護園林),系蘭州園林之冠。海拔 1600 多米,占地近 500 多市畝,園林地貌系(公元 138 2 月)金城地震發生滑坡自然形成。最早始建于元代( 1351 年至1372年)重建于明、清兩代,主建于( 1919 年至 1924 年)間,由當時蘭州地方名流“劉爾”先生等人募捐白銀 4.8 萬余兩,建成現存的亭臺樓閣近 20 處,數千平方米,依山就勢、各盡其妙,奇巧雄偉、十分壯觀,并以險、奇、巧、高為古建筑特征,并有五眼泉水而得名,東西龍口流出天然圣水,名勝殿閣甚為壯觀,是蘭州最早的游覽樂園和佛教勝地。

3、蘭州市的又一文化勝地,位于白塔山西峰。乘車同白塔公園。始建于(公元 2000 年)改革開放好盛世。創建者(原從政甘報總編、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組織部長、常委、省人大副主任等要職),系甘肅省會寧縣人氏:“流螢”老先生年近八旬退而未休歷經心血初建規模宏偉,亭院占地 35 畝,仿古建筑 6000 多平方米,海拔 1630 多米。在高低錯落的誕院中座落著以草圣張芝命名的草圣閣、400 多米的東西碑廊以及碑軒、碑亭、張芝雕像、隴右書藝院等。碑林以地域文化為特色,以書法藝術的角度,展示黃河文化、絲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輝煌歷史和當代成就。并陳列中國傳世書法集粹,真、草、隸、篆、行諸種書體碑帖 1000 多件。歷代名家名作、琳瑯滿目、數不勝舉,尤為鎮館之寶——淳化閣帖、秦漢簡牘及林則徐、左宗棠、郭沫若、于右任、張大千、舒同、趙補初、毛澤東、孫中山等書法碑刻。登閣內賞名帖、外眺群山巍峨、黃河如帶、鳥瞰市區、高樓林立,車流縱橫。觀賞金城地貌最佳山峰。蘭州新八景之一。

4、雁灘南湖公園: 8582451 位雁灘、乘車雁灘公園下。園內分南北兩部,南湖面闊、湖水湛藍、景色如畫。北湖果香飄溢,田園風光、泛舟好去處。

5、徐家山公園: 8341482 位城關鹽場堡、乘 107 招手車,是國家最早干旱荒山造林試驗基地,景觀優美,林中有胡耀邦和中日友好林碑,賽車場,等娛樂場所。

6、兒童公園: 8461416 南濱河東路,靜寧路口或大橋南站下車,兒童的大樂園。

7、西湖公園: 2618929 小西湖和南濱河中路間,乘車公園站下。園內由東西南北中五部分組成,有湖中湖,大面積草坪,交相輝映,南靠小西湖商貿城,北靠母親河。

8、石佛溝風景園: 2990528 位蘭阿公路 16 公里處、乘 44 和阿干鎮招手車。省級森林園,漢白玉石雕成的佛像和石佛洞而得名,香火甚盛、登山遠望、郁郁蔥蔥、無邊無際心曠神怡。

9、文化宮南部:文化宮橋、乘車文化宮站下。茶園、棋牌室 , 老人避暑、游玩等。

10、市區南北兩山風景林園:山上興建園中園五處,山莊 5 處,建筑 5 萬多平方,林木 3 萬畝,“綠樹成林,鳥語花香”好去處。

11、綠色公園:位黃河大橋濱河東路、乘車大橋或靜寧路北口站下。有市區最大花草地坪、水運港口、市老年活動中心、親水平臺、靠河而下,空氣優美。

12、水車園: 2343945 西湖公園北側濱河中路、黃河母親雕像東乘車文化宮或北園站下,園內木輪大水,造型古典科學,自然動轉提水如泵、茶坐棋桌賞心悅目。

13、烈士陵園: 2311217 居華林山、狗娃山,乘120 122 車園門口下。國家重點保護陵園、各處堪尤、蒼松翠綠“愛國教育基地之一”烈士紀念碑高昂。

14、西部歡樂園: 2566999 秀川村、乘途西固秀川站下或 127路專線。風景秀麗、娛樂設施先進、保齡館、網球場、草坪、高爾夫球場、戲水館、人工冰場、太空飛船、藝術廣 場等也是金城大型娛樂場所。

15、仁壽山、桃花園: 7666592 安寧堡乘劉家堡 46 路桃林村下,是全國聞名的挑花風景區,每年 4-5 月舉辦挑花盛會等。

16、西固水上公園:位陳宮營乘去西固各路車公園站下車。園內湖水清亮、大小船只穿洞過山,綠樹成蔭花草盛香。

17、西固公園: 7556148 位西南山公園路乘 50 57 76 等車公園站下,獨具風格、湖水蕩漾、綠水泛舟、垂柳碧波、奇石古樹、游人大飽眼福。

18、觀賞右館:福利東路小坪山路口。

19、八盤峽水庫游園:離市區 47 公里。

20、關山森林公園: 7559214 西固區南 20 公里處自備車,內有四山、三泉、兩溝、英國傳道士消夏別墅、歷史碑文、古跡景觀、動植資源極豐富,每逢端午節有店會。

21、天斧沙宮:位安寧仁壽山東面龍風峽里乘 3 103 等車劉家堡下車前行即到。是一處距今 2500 萬年的紅色砂巖、經風化水蝕而形成地貌奇觀,如神斧鑿造沙宮殿堂、壯麗迷人,雖自天工、宛如人開。

22、石頭坪森林公園:位西固公園南山,自備車或步行,園內風景優美。

23、官灘溝: 5275025 市區 28 公里榆中縣境馬山系,是古代甘肅官員養馬基地、有明肅王牧馬宮灘界碑一座、現建有度假山莊、蒙藏、裕固式帳篷,自然風光優美避暑旅游勝地。( 東部市場對面乘專線車 )

24、金城花卉盆景園: 8825736 位金昌路,乘各路車廣場西口下,花的海洋、市場。

25、工人俱樂部 ( 城惶廟 ) :位張掖路,乘途西關車均可。建于 500 多年前,楹聯對 今人不無誡示、古玩、字畫、錢幣、郵票。

26、鄧家花園: 8828076 魚池子 2 號,乘車廣武門或省委站下。占地 30 多畝花香滿園,是已故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功臣,新中國成立后首任省長,鄧寶珊將軍原私宅。

27、和平牡丹園: 5278539 榆中和平鄉。

28、省博物館:乘車七里河、橋頭下。

29、蘭州地震博物館:鐵院后、乘途安寧車鐵院下,國家級展館,設在防空洞內。

30、市博物館:慶陽路、靜寧路口站下。

31、八路軍辦事處:酒泉路。

32、省檔案館:(文件查閱中心) 824105 ,和平路(綠色市場西側)。

33、蘭州水運港:南濱河東路,是蘭州水上第一港,可乘船只游覽黃河全景。

34、體育公園:雁寧路市圖書館對門。

35、南、北濱河路風景線:九曲黃河天下第一橋、雄居白塔山下、古老的羊皮閥子還在橋下游、鋼絲索道空中行、木輪水車是近鄰、雕塑成群、黃河母親慈祥優雅、活動中心、親水平臺、綠色草坪、南湖公園、西湖公園、兒童公園、敦煌院、圖書館、蒼老的垂柳蒼松翠柏、花草斗艷還有新拓的五萬平方米園中園,畫中畫 ( 春園、秋園、夏園、冬園 ) ,郁郁蔥蔥、多姿多彩,引人入勝尤為美景難以言表。( 26 路公交車觀全景 )

36、蘭州新八景:(2001 年評定 ) ①東方紅廣場;②中山鐵橋夜景;③濱河路夜景;④蘭州碑林;⑤水車園;⑥黃河母親;⑦親水平臺;③黃河銀灘大橋。不游勝景·不看黃河風景·不算了解金城

敦煌歷史簡介  作者:admin  加入時間:

敦煌位于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人口13萬多,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游服務業次之,為敦煌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而蒸發量卻高達。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后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后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巖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后,大月氏強盛起來,兼并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于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強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萬”的威勢,對西漢王朝構成了嚴重威協,并且經常騷擾掠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動進攻兩者兼用的戰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漢王朝決定斷敵右臂,張我左掖,進發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萬騎從隴西出塞,進軍河西,大獲全勝。不僅生擒了渾邪王的兒子、柏國,還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給河西的匈奴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漢武帝把這一戰利品放置在甘泉宮”(陜西鳳翔)加以供養禮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繪有此段故事。這年天,霍去病親率騎兵涉過居延水,直沖祁連山,斬殺敵兵3萬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其間,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渾邪王殺死休屠王,攜其部4萬余人投降漢朝。漢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順利地從烏孫凱旋而歸。從此,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張騫“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創舉,為促進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為了徹底斷絕匈奴與西羌的通路和聯系,捍衛邊關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武帝于元狩二年(121),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筑了長城和烽燧,并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從此,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自西漢設郡到西晉末的數百年間,絲綢之路雖幾通幾絕,但敦煌日漸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也逐步發展成為西北軍政中心和文化商業重地,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在此期間,敦煌文化發達,名士濟濟,人才輩出:有驍勇善戰的征邊名將張奐,有深明大義的朝臣蓋勛,有才學出眾的大文學家侯瑾,有勤奮好學、人稱“草圣”、“亞圣”的著名兄弟書法家張芝、張昶等。永嘉喪亂,西晉王朝覆滅,晉室南遷,建立東晉政權。廣大北方地區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割據局面。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后建立了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注:為日下一高]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后亡于北涼。前涼、西涼、北涼三政權先后統治河西地區時,比較注重謹修內政,安民保境,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崇尚儒學,興辦教育。使河西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這一時期,涼州已成為中國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涼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學者代不乏人。如有號稱“敦煌五龍”的索靖、汜衷、張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學聞名當時。索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敦煌的經學大師宋纖、郭瑀、劉昞等,講學授徒數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闞骃撰寫的《十三州志》,是我國古代重要地理著作。還有天文學家趙匪文及索襲、宋繇、張湛等敦煌較知名的學者。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大批碩學宿儒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往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尤其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腳下,企望解脫苦難,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學高僧在敦煌講經說法。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修習學。如有世居敦煌的譯經大師竺法護;有前往印度學習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顯、鳩摩羅什等沸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僔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之后,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創造了聞名于世的敦煌藝術。北魏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占據了河西。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現莫高窟存留有北魏開鑿的洞窟13個。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隋文帝收復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谷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同時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后,將一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并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大業初年,隋煬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敦煌一帶了解絲綢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貿易情況。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西巡,在張掖舉辦了西域27國貿易大會,盛況空前。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鏟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古道的暢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余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唐朝興起的時候,我國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虛進攻河西,攻陷了涼州、甘州、肅州等地。沙州將士百姓堅持了長達11年的抵抗,終因彈盡糧絕,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統治了全部河西,長達6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內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難以忍受吐蕃暗無天日的統治,奴隸般的生活,本地人張議潮乘吐蕃王朝發生內亂,聯絡當地各族群眾,聚眾起義,趕走吐蕃貴族,一舉光復沙州。經過10多年的斗爭,全部收復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歸唐。唐王朝封張議潮為河西、河湟十一州節度使,建歸義軍,治沙州。后來,朝廷詔張議潮人朝為官,沙州張氏宗族內亂。其孫張承奉嗣節度使,叛唐自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此時,甘州回鶻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區。“金山國”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鵑交戰,結果一敗涂地。后回鶻攻打沙州,張承奉難以抵擋,只好投降。公元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取代節度使地位,統領瓜、沙二州。曹氏統治期間,籠絡瓜、沙望族,注意發展生產,重視經濟、軍事和文化建設,改善同周圍各民族的關系,東交回鶻,西聯于闐,與鄰邦各國和睦相處,保持了穩定和安寧,維持了130多年。11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開始興起,逐步強大。公元1028年戰勝甘州回鶻,繼而攻陷瓜州、沙州,稱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當時,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統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間,由于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大的發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內。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后升為沙州總管府。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鑿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筑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設沙州衛。后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面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占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并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敦煌一直是縣府所在地。 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立敦煌市。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覆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嘉峪關的長城文化  作者:甘肅旅游信息港   加入時間:

走進嘉峪關這座以明長城最西端重要關隘命名并因之而聞名遐邇的城市,就像走進了長城的天然博物館———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以及橫亙于戈壁之上隨處可見的漢、明長城,這些珍貴的長城遺址、遺跡,串接成一條歷史文化長河,滋養著嘉峪關的城市文化,鑄造了嘉峪關獨特的城市品格,生活在長城腳下的嘉峪關人也自始至終珍視著這份寶貴的遺產,繪就了一幅保護長城、開發長城文化旅游的宏闊畫卷。

從嘉峪關關城向北延伸約,至石關峽左側有一段東西向沿山而上的長城,史稱“石關峽左側長城”。在明代,這段長城與黑山的懸壁長城相連相應,共同構成石關峽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御工事。歷經滄桑,石關峽左側長城和懸壁長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下,嘉峪關社會各界掀起了修筑長城的熱潮,石關峽右側長城被修復。

在石關峽長城邊上長大的鎮黃草營村農民楊永福,曾參加過石關峽右側懸壁長城的修復工作,之后又在這里當看護管理人員,對長城懷有濃厚的感情。

2001年,楊永福決心個人籌資修復石關峽左側長城。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嘉峪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于當年7月得到甘肅省文物局的批準。

,楊永福投資的長城修復工程破土動工。

,這段總長的長城工程竣工。

楊永福對長城的樸素情感并非個例。

嘉峪關珍貴而豐富的長城歷史文化遺產得以很好地保護和保存,有賴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和群眾即開始了對嘉峪關城樓和長城的維修保護,揭開了嘉峪關歷史新的一頁。

20世紀50年代修筑蘭新鐵路時,測量線路要經過嘉峪關附近,周恩來總理說:“嘉峪關是我國一大古跡,鐵路要繞道!”為此,關南的鐵路轉了一外大彎。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各級政府和群眾先后投資820多萬元人民幣,對嘉峪關城進行數次維修保護。其中1985年至1990年,嘉峪關市對嘉峪關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維修,這期間重修了嘉峪關城樓和長城沿線的第一座長城博物館,并于1986年在當地召開了中國嘉峪關長城研究會,掀起了研究保護長城文化的高潮,會上發出了關于贊助維修嘉峪關長城的倡議書,很快形成了群眾性捐資熱潮,期間共捐資28萬多元,用于嘉峪關城及長城的維修和保護。

近年來,旅游熱在中國各地興起,嘉峪關市市委、市政府也明確提出把旅游業作為加快該市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長點,但同時也強調,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為此,當地政府于1999年邀請了北京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教授等6位旅游和建筑設計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嘉峪關的文物保護、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了實地考察論證,確定了在保護長城文化遺產基礎上,豐富長城文化內涵,以宏揚長城文化推進嘉峪關旅游業發展的思路,為嘉峪關的長城文化的保護開發奠定正確的理論基石。

長城第一墩的保護開發即是一個成功范例。走進嘉峪關長城第一墩旅游景區參觀,游客第一眼看到的仍是第一墩雄偉及其周圍的荒涼,根本看不到一般旅游景區的熱鬧與繁華。只有繞過長城第一墩,向西行約500多米,順著討賴河峽谷下望,眼前才豁然開朗,原來這里旌旗獵獵,還“隱藏”著一座古代軍營。走進軍營,回首張望長城第一墩,游客才會發現在第一墩東邊處的討賴河峽谷懸壁的半中央還有一個半開放式的地下洞穴,那里是橫跨討賴河峽谷滑索的出發點和觀景平臺。精心的設計,既讓人們領略了長城第一墩的原始風貌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滄桑,又能讓通過復原的古代軍營體驗當年戍邊將士的艱苦生活,還可以乘滑索飛躍討賴河大峽谷,感受現代探險旅游的驚險刺激。

“這種藏而不露,是景區設計者們苦心經營的結果。”嘉峪關文物管理所所長先生對記者說。“投資920萬元開發建設的這個景區近4平方公里,主要設施都位于溝壑和地下洞穴,其目的就在于保持長城第一墩周邊荒涼的原始自然環境,真實再現歷史古跡原貌。這標志著嘉峪關市已在合理開發長城歷史文化資源上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成功之路。”這種成功,在于既成功地宏揚了長城文化,把長城第一墩的原始面貌完好地展現給人們,又實現了對名勝古跡的建設性開發。而這,只是嘉峪關長城文化開發保護中的一個縮影。究其實,不論是經濟蕭條的往昔,還是旅游業紅火的今天,生活在嘉峪關城下的人們始終關愛著這份沉甸甸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宏揚長城文化的可行之路。

,“中國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新館在嘉峪關關城下正式落成開業,嘉峪關長城乃至中國長城這份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有了一個新的集中展示的舞臺。

嘉峪關市長城博物館始建于198910月,位于嘉峪關市區新華南路,是我國長城沿線最早的第一座專題性長城博物館,專題陳列長城的歷史演變、建筑形式、軍事作用等。但由于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的陳展方式和陳展條件都有待進一步改善提高,加之博物館距關城較遠,給游客參觀展覽造成了許多不便。因此嘉峪關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長城博物館搬遷至景區。

,總投資1000多萬元的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開工奠基。新館按照國家二類甲級博物館的標準設計、建設和陳展,在設計中突出了空間展示效果,采取了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的設計方案,整體建筑由四部分相同平面的形體組成,呈方塊形組合,總建筑面積近。

外形似城堡,為一座品字形環抱狀建筑物。內部設計為迂回式休閑格調,由四條視覺通透的走廊串聯而成,流暢簡潔又富于變化。長城博物館陳列分7個展廳,共。

陳列分為長城歷史、長城軍事、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古今嘉峪關4個部分,充分應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陳列手法,將長城歷史、文物、藝術和長城研究成果濃縮于一館,多方位、多角度地全面地展示出來。

與此同時,嘉峪關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的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研究在廣大專家學者的考證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進展。

以懸壁長城和黑山為基礎開發的又一處重要旅游景點“懸壁長城———黑山峽絲綢之路旅游景區”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并于日前完成了景區總體規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景區建設設計,得到了國家計委1000萬元的國債支持,可望于明年建成投入使用。保護長城,宏揚長城文化,開發長城旅游資源,嘉峪關人的長城之路正越走越寬,長城文化旅游正日益顯示著其特有的魅力。(甘肅旅游信息港)

 

美麗的格桑花草原  作者:admin   加入時間:

美麗的格桑花草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草原上一塊光彩奪目的寶石,是蜚聲中外的旅游勝地。草原的夏秋,碧草連天。座落在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以其雄偉壯麗的建筑、奇異的佛教藝術瑰寶和盛大的佛事活動,吸引著虔誠的信徒和中外游客。當你騎著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當你騎著牦牛在大夏河畔徜徉,可以飽覽“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景色。夜晚,圍著草原上燃起的篝火,與藏族同胞手拉手翩翩起舞,將為你留下永生難忘的歡樂。格桑花草原旅游,充滿了獨具特色的藏族風情。格桑花旅游部還開辟了賽馬場、牦牛場等充滿魅力的旅游項目,熱情地歡迎來自四方的游客。格桑花草原旅游部座落在距拉卜楞寺的大夏河畔,設有藏式帳蓬招待所,高中檔床位100張,低檔床位200余張。藏式帳蓬餐廳供應具有濃郁民族風味的藏餐,同時供應漢旅飯菜,并設有帳蓬卡拉OK舞廳、小賣部等,環境幽雅,舒適方便。同時可等待100人以內的中小型會議。

崆峒山成為隴上風情游新亮點  作者:admin   加入時間:

崆峒山成為隴上風情游新亮點有著“神州西來第一山”之美譽的平涼崆峒山,現已成為隴上旅游風情的新“亮點”。據中新社報道,崆峒山位于甘肅省東部,平涼市西郊,距城。主峰海拔二千一百二十三點,游覽區面積八十九點八平方公里。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曾西巡疆界,登臨崆峒山,向崆峒山隱居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留下了望駕山、問道宮,摩崖石刻“黃帝問道處”等遺跡。1994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據介紹,2001年,崆峒山投入資金達二千七百四十二萬元人民幣,進行“崆峒山綜合開發”的項目建設,新修建法輪寺、“臥觀平涼”、觀音堂等景點景觀計三十五處,整個景區建筑面積達到二點六萬平方米,基本恢復了九宮八臺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的原貌,成為古絲綢之路旅游熱線上的一個新“亮點”。據悉,崆峒山風景區近年來每年游客流量以百分之十五的幅度遞增,來自于港澳地區、東南亞一帶的海外游客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通訊地址

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職教園區海河街6號

聯系電話

學院辦公室:0931-2867153; 學院教務處:0931-2867227;0931-2866775; 學院招生辦:0931-2866675;0931-2866679(傳真)
上一篇:飛行員執照有幾種? 下一篇:中職學考和職教高考有何不同?
咨詢咨詢
快速咨詢
育人TOP

上學如此簡單

欢迎光临: 潼南县| 华坪县| 资阳市| 陆川县| 安乡县| 沂南县| 霍州市| 马尔康县| 海城市| 德令哈市| 琼海市| 资溪县| 外汇| 沙坪坝区| 奉新县| 彭阳县| 乐陵市| 博湖县| 林甸县| 酒泉市| 娄底市| 金湖县| 图木舒克市| 邹城市| 苏尼特左旗| 馆陶县| 伽师县| 筠连县| 平湖市| 庆阳市| 诸暨市| 柯坪县| 汝州市| 平山县| 徐闻县| 阿鲁科尔沁旗| 屏边| 蕉岭县| 永城市| 黔东| 莱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