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民族大學始建于1958年,2000年由原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內蒙古蒙醫學院、哲里木畜牧學院合并組建而成,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建設高校,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建高校,也是國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二期)支持高校。經過62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較為雄厚、教學設施相對完善、辦學形式多樣、教學質量優良、辦學特色鮮明的綜合性民族大學,累計培養各類人才18萬余名,為國家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坐落在被譽為“科爾沁草原明珠”的通遼市,擁有霍林河、西拉木倫2個校區,占地面積104.34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41.1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0.58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87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74.13萬余冊。
學校設有24個教學單位、6個教輔單位、1個附屬單位,開設本科專業75個,涵蓋了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有服務國家特殊需求蒙藥學博士人才項目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有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具有教授自評權。
學校堅持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構建和完善少數民族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承擔并完成自治區下達的少數民族招生計劃,目前少數民族本專科生涵蓋29個民族、9376人,少數民族研究生涵蓋7個民族、863人。少數民族學生數占在校學生總數的42.59%,其中蒙語授課學生人數為4699人,占學生總數的21.34%。蒙語授課專業28個,占專業總數的37.33%。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專科教育、成人教育為一體,多層次、多形式的民族高等教育辦學體系。形成了傳承、弘揚蒙古族優秀文化,創新和發展蒙醫蒙藥,培養蒙漢兼通的少數民族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辦學特色。
現有在校學生22457人,其中普通本科學生20614人(含少數民族預科學生116人)、普通專科學生266人、碩士研究生1124人、博士研究生20人、成人本專科生433人。有教職工2054人,其中專任教師1296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679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25人。另有附屬醫院職工2246人,其中醫生700人、具有正高級職稱93人。在教師隊伍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學校實施了“柔性引進人才計劃”,引進高層次人才159人次,其中院士5名、社科院學部委員2名、“長江學者”3名、國家杰青1名;實施“科爾沁學者”計劃,評選十三屆“科爾沁學者”共520人次。
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專業1個、產學合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新工科)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項目2個,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1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基地1個,有自治區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重點建設專業4個、品牌專業18個、一流專業12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精品課程41門、教學團隊12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優質精品課程3門,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共39項。
學校有省部級重點學科(含重點培育學科)16個;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建設的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有省部級科研平臺28個,其中國家民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7個,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1個,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1個,國家體育總局研究基地1個,自治區研究基地7個。有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4個。“十二五”以來,獲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5項(其中項目1項、課題1項、任務3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1項(其中課題3項、任務8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10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7項,被SCI、EI、CPCI檢索論文1621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自治區級各類科研獎勵129項,2019年科研經費突破1.5億元,達到歷史最高。有6個版本的學報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其中社會科學版(漢文)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國首個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的專業期刊。我校科研成果“蒙古族人群的遺傳圖譜”在國際頂級的遺傳學期刊《Nature Genetics》(影響因子27.35)上發表。
學校是教育部確定的來華留學生漢語培訓基地,是中國政府獎學金及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單位,是國家留學基金委批準的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基地,也是內蒙古自治區“一級信譽等級涉外院校”。現有來自12個國家的來華留學生250人。學校與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蒙古國國立醫科大學、俄羅斯布里亞特國立農業大學、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美國格林斯伯勒大學、日本上越教育大學、韓國江源大學、歐亞太平洋學術協會等35所國外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學校依托區位優勢,充分響應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蒙古國國立醫科大學、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俄羅斯布里亞特國立農業大學簽訂了博士教師聯合培養、本科生“2+2”、本碩人才“2+2+2”、“4+2”等合作辦學項目協議,目前已有近百名師生受益。學校作為教育部指定的“中蒙大學聯盟”成員院校之一,與蒙古國國立醫科大學的合作交流成效最為顯著,共建了國際蒙醫醫院、蒙藥制藥廠、蒙藥研發工程重點實驗室和蒙藥聯合研究中心項目。學校是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單位,與美國托馬斯大學開展護理學本科專業雙學士學位聯合培養項目,是國家留學基金委“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培養單位,開設“ISEC”項目專業6個。
蒙醫藥是我校特色學科和優勢學科,2012年蒙藥學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5年蒙醫學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醫生培養計劃”,獲國家級科研項目300余項、經費達到8000余萬元,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結合等方面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成為我國蒙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人員較為集中,實驗室儀器設備和臨床教學條件優越,研究方向明確、民族特色鮮明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研究基地。
現有直屬附屬醫院1所,是國家三級甲等蒙醫綜合醫院,是全國唯一一家國家級重點蒙西醫結合醫院,也是國家執業醫師考試考點、國家首批蒙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和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有衛生技術人員1570人(含醫、護、檢驗、藥師等),開放床位1530張。有非直屬附屬醫院4所,第二附屬醫院(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第三附屬醫院(赤峰市第二醫院)、呼倫貝爾臨床醫學院(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
近年來,學校獲得多項榮譽。2009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12年被評為“全區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先進單位”,2017年被評為“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2014年附屬醫院和蒙醫藥學院分別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面向未來,學校秉承“博學明理、崇德至善”的校訓,堅持“務實辦學、創新辦學、開放辦學、特色辦學”的理念,不斷深化綜合改革,促進科學發展、內涵發展和轉型發展,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點、民族特色和學科優勢的高水平綜合性民族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