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倫貝爾學院簡介
呼倫貝爾學院是一所全日制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坐落在被譽為中國最美草原、全國最佳民族風情魅力城市的呼倫貝爾市。學校占地101.6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2.91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0億多元。圖書館館藏圖書95余萬冊、電子圖書40.8萬種、數據庫22個,擁有各類實驗實訓室、體育場館等教學科研設施,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780.3余萬元。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284人,教職工1377人,其中專任教師806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824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459人;教師隊伍中,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自治區草原英才3人、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教育廳青年科技英才5人、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人、深入生產第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科技人員1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二層人選1人,博士后協作導師2人,自治區級教學名師7人、教壇新秀7人,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15項、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12項。
學校設有23個學院,開設56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專業設置涵蓋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經濟學、歷史學、教育學、農學、藝術學10個學科門類,現有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7個、自治區級教學團隊8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
學校是全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成員單位和內蒙古自治區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試點學校,并入選國家“十三五”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百所院校和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綜合類改革項目單位。學校積極推進校際、校地、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產學研合作。與華能扎賚諾爾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建“呼倫貝爾學院·扎煤公司礦業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呼倫貝爾學院·中興通訊信息工程學院”、與中軟國際有限公司共建“呼倫貝爾學院·中軟國際軟件學院”、與呼倫貝爾旅游集團共建“呼倫貝爾學院·呼倫貝爾旅游集團酒店管理學院”。在多家企事業單位建有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專業共建,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學校設有民族歷史文化研究院、旅游規劃與發展中心等20余個科研機構,設有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內蒙古分站和內蒙古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研究基地呼倫貝爾學院協同創新中心,礦山壓力實驗室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礦產資源安全開采與綜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為自治區級工程研究中心,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轉型創新發展實踐與研究團隊為內蒙古自治區高校創新培育團隊,呼倫貝爾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基地、《蒙古秘史》國際研究基地為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學校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考察研究在國際國內擁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蒙漢文版《呼倫貝爾學院學報》是公開出版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是教育部批準的中俄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院校和赴俄留學培訓基地,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聯合設立俄羅斯語言等級測試中心,與俄羅斯、蒙古國、西班牙等國家的22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開展本碩學生的聯合培養、學生互派以及學術、藝術、體育等交流活動。
學校秉承“明德致和、篤學尚行”的校訓,發揚“艱苦奮斗、求是創新”的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校、改革創新、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國際性的辦學特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打造成為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的人才培養高地和科技文化創新基地,建設地區和民族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地理位置:
呼倫貝爾市地處祖國北部邊疆,位于內蒙古東北部,介于北緯47°05′~53°20′,東經115°31′~126°04′之間,東西,南北,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南部與興安盟相連,東部與黑龍江省為鄰,北和西北部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國交界,邊境線總長(中俄邊界,中蒙邊界),其中水界(中俄,中蒙)。
自然資源:
大興安嶺縱貫全市中部,形成三大自然經濟區,大興安嶺山地,有林地面積19000萬畝,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9.5億立方米,占全國的9.5%,為國家重點林區;大興安嶺西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天然草場總面積12590萬畝,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區;大興安嶺東南部為農業區,現有耕地1823萬畝,是優質大豆、雙低油菜產區和最適宜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生產基地。境內有額爾古納河和嫩江兩大水系,河流3000多條,湖泊500多個,總水面805萬畝,是自治區重要的天然淡水魚產區。
氣候概況:
呼倫貝爾市屬寒溫帶和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正常年份年輻射總量76758千瓦/平方米以上,全年日照時數為2500~3100小時,利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縮短生長期。年平均氣溫為-5~2度,≥10度積溫全市平均1308~2413度之間,全市無霜期在81~150天(嶺東農區120~150天、嶺西地區115~124天、大興安嶺林區81~90天)。年降水量平均為250~510毫米(嶺東農區440~510毫米、嶺西地區250~380毫米、大興安嶺林區400~500毫米),降水期集中在7~8月的植物生長旺期,且雨熱同期。
生產情況:一般年份總播種面積1800萬畝,其中糧豆薯1360多萬畝,經濟作物370萬畝,飼草料60多萬畝。糧豆薯總產量200萬噸,其中大豆80萬噸,小麥30萬噸,馬鈴薯20萬噸(折糧);雙低油菜20萬噸。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1148萬頭只,其中大小畜1057萬頭只,年出欄率達78.7%,豬90萬口。年打青干草150萬噸,可產牧草種子330多噸。年產天然淡水魚2.6萬噸。
綠色食品:
全市累計已有7大系列、139種產品獲綠標使用權,地級單位獲標數量全國第一,綠色有機產品年產量達35萬噸,出口1400噸。并開發建設A級、AA級大豆、白瓜子、水稻、馬鈴薯、小麥等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160萬畝。目前,產品已銷往日本、韓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和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海南等地。
野生植物資源及利用:全市現有經濟植物500多種,土特產品382種,其中中草藥200余種,采集利用的有防風、黃芩、黃芪、柴胡、蒼術、玉竹、北芪、百合等50多種。除藥用外,每年生產北芪茶飲料20多噸。山野菜40多種,主要有蕨菜、柳蒿、四葉菜、黃花菜等,每年采集數量約10萬噸左右。野生漿果主要有越桔、篤斯越桔、稠李子、山荊子、水葡萄等10多種,年生長量為25000萬噸,每年采集量約占2~3%。利用越桔、篤斯生產的果酒“興安牌紅豆”、“越桔”、“紅豆味美思”、“吉密斯”、“萬山利口”酒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野生動物資源及利用:全市野生動物有513種,受國家保護的一、二、三類野生動物和受自治區保護的野生動物品種有30余種。現已開發的有馬鹿、梅花鹿、馴鹿的飼養及系列產品開發,定型產品有北芪三鞭酒、茸鞭寶酒等補品。
對外貿易:我市對俄羅斯、蒙古國七口通商,其中一類口岸6個,二類口岸1個。對外經貿合作范圍已拓展到40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額13.86億美元,居全區第一位,其中位于內蒙古東北部,出口總額0.86億美元,進口總額13億美元。
呼倫貝爾市礦產資源:
資源極為豐富,有煤炭、石油、銅、鉬、鐵、金、銀、鉛、 鋅、硫、芒硝、堿、大理石、石灰石、瑩石、耐火土、瑪瑙、沸石、珍珠巖、硅砂等。其中已探明的煤炭儲量306.7億噸。占東北經濟區的一半,遠景儲量1000億噸。現全市年產原煤1388.6萬噸。已探明的貴金屬及其他金屬儲量為:黃金32.9噸、白銀4071噸、銅136萬噸、鉛62.31萬噸、鋅101.74萬 噸、鐵礦石7366萬噸。這些礦藏不僅儲量豐富而且品位都比較高。
人口 :
呼倫貝爾市總人口為2 696 998人。男性人口1 378 224人,女性人口1 318 774人,各占總人口的51.10%和48.90%。在人口構成中,農業人口1 008 527人,非農業人口1 688 471人,各占總人口的37.40%和62.60%,其比為1:1.67。城填人口149.3萬人,鄉村人口122.1萬人。
國有單位職工240 645人,集體單位職工15 892人,農村、牧區鄉(村從業人員)275 174人。
呼倫貝爾市在崗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64 988人,占全部在崗職工比重為23.3%,比去年提高0.8個百分點。在經濟行業中,在崗職工專業技術人員占行業在崗職工比重達50%以上的有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分別為79.7%、76.9%、59.0%和55.2%。
民族:
呼倫貝爾是一個以蒙古族主體,漢族居多數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從春秋戰國時期直至清朝初期,呼倫貝爾草原孕育了中國北方的諸多少數民族。東胡、匈奴、鮮卑、室韋、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這里繁衍生息、游牧、轉徙。
17世紀40年代和18世紀30年代,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遷入呼倫貝爾盟嶺東嶺西地區。這一地區開始有較穩定的定居民族,之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攜手并肩,為開發、建設和保衛祖國的北部邊疆做出了重要貢獻。
全市有31個民族。這些民族是:蒙古、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回、朝鮮、錫伯、壯、俄羅斯、苗、藏、土家、柯爾克孜、侗、赫哲、羌、彝、高山、維吾爾、黎、哈薩克、納西、白、瓦、瑤、畬、普米、布依、水族等。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些民族先后共同居住在片美麗的土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少數民族獲得新生,多少年來希望民族平等和夢寐以求當家做主的權利得以實現。各民族財結歷斗,為保衛和建設祖國的北部邊疆做出了貢獻。幾十年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又使少數民族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