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事長:康啟鵬 主持董事會工作 康啟鵬,中共黨員,1975年出生,吉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2008年辭去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辦公室主任職務,擔任長春康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長春大學光華學院董事長。2009年當選吉林省工商聯第九屆執委、常委,長春市二道區人大代表,擔任長春預備役高炮旅政治部副主任。2011年,當選吉林省工商聯直屬商會副會長,長春市青聯副秘書長。2012年當選省工商聯第十屆執委、常委,長春市人大代表,榮獲第33屆“長春市勞動模范”稱號。2013年2月當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2013年4月至今任長春光華學院董事長。 |
校長:張德江 主持學校工作
分管黨政辦公室、法制辦、督查處、財務處、教師發展中心,聯系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基礎教研部。 張德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2000年到2014年任長春工業大學校長,現任長春光華學院校長。1999年8月至2000年2月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國際教育研究所訪問研究。2001年開始在職攻讀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學專業博士學位,2006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國家精品課及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計算機控制系統》課程負責人,國家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國家特色專業帶頭人。現任吉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高校新型智庫——吉林省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中心主任, 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大學生養成教育研究基地負責人。在電氣自動化和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完成科研課題28項,發表學術論文160篇,出版專著10本,編寫教材5本。獲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吉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中國高教學會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成果一等獎2項,吉林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2項、論文類一等獎2項,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一等獎1項、論文類一等獎5項。兼任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教育部高校學習科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研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副理事長,《教學研究》雜志編委會副主任,《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雜志編委,吉林省教育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吉林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曾先后被評為吉林省高等學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吉林省優秀教師,吉林省教學名師,吉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長春市特等勞動模范,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勞動模范,吉林省“教書育人楷模”。 |
黨委書記:劉炳恩 主持黨委工作
分管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聯系思想政治教研部。 劉炳恩,中共黨員,教授,博士。1990年畢業于原吉林工業大學,先后擔任吉林大學交通學院副書記兼副院長、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書記兼副院長,吉林大學東區綜合辦公室主任。出版專著1部,教材2部,主持、參與省部課題1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2011年,2012年兩次被評為吉林省高校系統優秀黨員,2011年被評為吉林省優秀志愿者,2006年被評為長春市及長春市高校系統優秀黨員,還先后被獲得吉林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吉林大學優秀黨員、吉林大學“三育人”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
副校長:于福 協助校長工作,負責招生、資產采購和圖書情報工作
分管招生辦公室、校友辦公室、資產設備處、圖書館、信息技術中心,聯系商學、金融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 于福,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中國注冊會計師,吉林省會計學會高級專家,長春市優秀共產黨員。會計學科帶頭人,《電算化會計》省級優秀課程負責人。主持完成科研項目1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項,科研經費20余萬元;公開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被EI檢索3篇;出版教材著作10多部,其中,《計算機會計系統設計》專著1部。主持研發的 “JL-AIS會計核算軟件”通過財政部評審;主持研發的“財學會計軟件教學系統”被吉林省財政廳應用于全省會計電算化上崗證培訓考試軟件。榮獲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吉林省高等教育技術成果三等獎1項、優秀獎1項。兼任全國高等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會計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專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評審專家,吉林省總會計師協會會員,吉林省會計學會會計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 |
副校長: 張鳴放 協助校長工作,負責教學、教學監控和外事工作。
分管教務處、評建工作辦公室、教學質量監控中心、國際合作與交流處、電影教學實踐中心,聯系外國語學院、電影學院、足球學院。 張鳴放,研究員。1982年畢業于中南大學(原中南礦業學院),先后擔任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地質系主管教學副主任、教務處副處長,長春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長春光華學院評建辦常務副主任,吉林省人社廳專家庫專家、吉林省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專家庫專家;兼任吉林省高教學會理事、吉林省“知識分子聯宜會”委員,長春工程學院“知識分子聯宜會”會長。在《中國高等教育》、《現代教育科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持完成3項國家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和8項省部級重點教育研究課題,獲得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5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1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著有《機械類、電氣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方案與考核綱要》、《大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等專著6部。 |
黨委副書記兼紀檢委書記:張柏發 協助校長和書記工作,負責黨務、學生、安全保衛和綜合治理工作
分管紀檢委辦公室、工會、婦委會、學生工作處、就業辦、雙創中心、團委、保衛處。 張柏發,中共黨員,1953年生,大學本科學歷,1990年任長春大學外國語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主管學生工作。1993年任長春大學機械學院黨總支書記。1996年所在的長春大學機械學院被吉林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黨組命名為“先進黨組織”,本人被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2003年任長春大學人文學院黨總支書記。2005年任長春大學音樂學院分黨委書記兼院長。2006年被中共長春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任長春大學旅游學院黨委副書記兼紀檢委書記、學生工作副院長。2014年3月起任長春光華學院黨委副書記兼紀檢委書記。 |
副校長:李曉光 協助校長工作,負責科研、學科建設、社會服務與合作工作
分管科研處、學科建設辦公室、電子商務研發與服務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影視戲劇研究所,聯系電氣信息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音樂學院。 李曉光,中共黨員,1965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日本長崎大學訪問學者、客座教授。省級重點學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學科帶頭人,省級創新團隊“智能檢測與信息處理”團隊帶頭人,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現代媒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 省級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負責人;省級優秀團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負責人,省級精品課“自動控制原理”課程負責人。近5年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教研項目6項;獲國家專利8項;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長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獲吉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11篇被SCI、EI收錄。兼任教育部電子信息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協作委員、吉林省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自動化學會副秘書長。曾先后被評為吉林省教學名師,吉林省首屆“雙百人才”。 |
副校長兼后勤服務公司總經理:厲剛 負責后勤服務保障工作
分管后勤服務公司、飲食中心。 厲剛,中共黨員,1971年出生于吉林省雙陽縣,高級工程師。1994年畢業于長春大學電子工程學院,1998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994年至2000年任職于長春康中集團有限公司,2000年到長春大學光華學院工作,2004年任長春大學光華學院資產設備處處長,2009年任長春大學光華學院、長春光華學院后勤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主持工作),2015年任長春光華學院后勤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
紀檢委書記:王桂興 協助書記和校長工作,負責紀委、督查工作。
分管紀檢委辦公室、督查處。 王桂興,中共黨員,統計師。2000年建校初期來校工作,先后任長春光華學院教務部主任、人力資源部主任、教檢中心主任、人力資源總監、人事處處長、黨委組織部部長,2018年任中共長春光華學院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

長春光華學院,原名長春大學光華學院。
2000年建校。
2004年被教育部首批確認為本科層次獨立學院。
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院校。
2015年被吉林省教育廳確定為省內向應用型本科院校整體轉型試點高校。
辦學使命: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
辦學愿景:辦學生滿意的大學
學科齊全 師資雄厚
學校緊貼市場需求,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設有商學院、金融學院、電氣信息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電影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音樂學院、足球學院、基礎教研部、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公共外語教研部13個院(部),44個本科專業,分屬經、管、工、文、藝、理、教育7個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生1.1萬余人。
多年來,學校持續推進“人才強校”工程,建設了一支由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教書育人楷模、吉林省教學名師、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等高層次人才和“雙師雙能型”教師為代表的師資隊伍,涌現出了一大批教學名師和科研能手。
學校教師先后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吉林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8項、二等獎12項;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
學校現有省級本科品牌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精品課、優秀課30門。具有吉林省重點學科1個,省現代媒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高校創新團隊1個,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高校新型智庫1個,省重點實驗室1個。
因材施教 特色興校
在近20年的辦學過程中,學校及時調整人才培養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逐步培育和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以“一切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辦學生滿意的大學;努力為社會建設與發展服務,辦社會歡迎的大學”為辦學宗旨,走凸顯民辦高校體制機制優勢的治校之路、學科專業建設一體化的治學之路、“適合的教育”及“養成教育”的育人之路。
為更好地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學校以“讓學生獲得實惠,讓學校贏得品牌”為目標,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強化實踐、“做中學”為主要培養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整體育人模式。構建了以強能力、重素質為特征的優質教育體系,深入實施六大工程:
一是以適合的教育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工程,既適合應用型培養目標,又適合民辦高校學生特點;
二是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工程,近兩年組織了111門課程的大規模課堂教學改革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是以兩個全覆蓋為特點的第二課堂活動工程,第二課堂覆蓋到每個專業、每個學生,每個專業都創建了專業社團,為學生課外專業實踐搭建了平臺;
四是以合作教育為依托的培養渠道建設工程,各個專業都實行了多種形式的合作教育;
五是以六大能力為目標的能力建設工程,針對專業核心能力、計算機與網絡應用能力、應用寫作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設計了詳細的培養方案并開展了系列活動;
六是以養成教育為抓手的素質教育工程,以引導學生成為品行優良、素質高尚的人為目標,構建了養成教育體系,設計了22個好習慣項目,照自主選擇、揚長保底的原則,開展了養成教育系列活動,使養成教育蔚然成風。
通過實施優質教育體系,使學生們成長為胸中有志、心中有情、眼中有活、身上有勁兒、腹中有才、伸手能做、張嘴能說,特長鮮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產教融合 協同創新
學校堅定地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養道路,多種形式、不同深度的校企合作為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并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學校電氣信息學院與中興通訊、中軟國際、東軟集團、臺灣凌陽等企業聯合實施“企業嵌入式”人才培養模式,入學時,學生即可與企業簽訂就業保障協議。學校與企業共同投資建設實驗室、實訓室,企業參與教學過程。學校課程與企業課程交叉進行、理論與實踐同步實施,專業學習與企業實踐并軌,真正對接企業技術前沿和人才需求。
機械工程學院、商學院等學院的部分專業,組織三、四年級學生到江蘇、浙江、廣東的企業深入生產一線見習或者短期頂崗實習,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能力、增長學識。
視覺藝術設計學院根據專業特點,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在校內引入企業培訓室,把設計企業的項目交給學生完成,讓學生通過做實際項目來學習,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
金融學院與中國銀行、深圳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等10余家企業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基地;
文學院與吉林省國家廣告產業園、長春市金鑰匙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長春鑫源國際教育等單位合作;
外語學院與長春市鑫源教育培訓學校、北京首都機場朗豪酒店、大連沃邦國際教育等單位合作;
電影學院與鳳凰衛視、中新社吉林分社、東北亞(衛視)資訊臺、中國中影集團、吉林省博物院等單位合作;
音樂學院與長春市凡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長春卡西歐藝術學校等單位合作,與100多家用人單位進行就業合作。
促進就業 鼓勵創業
學校以“全員抓就業,全程為就業,全面促就業”為總要求極力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嚴格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構建了以就業指導和配套設施建設為核心的指導體系;以就業信息服務、就業市場服務、就業派遣服務為載體的服務體系;以就業指導課程、專題講座和個性咨詢相結合的教育體系;以就業工作績效考核為目標的評價體系。積極打造立體化校園就業市場,推進常態化就業工作調研,實施規范化就業管理服務等措施,穩步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率。
學校畢業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就業態勢,近幾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超過了全省就業率平均水平。大部分畢業生面向中小微企業就業,也有部分學生走上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工作崗位,還有的畢業生走上參軍、三支一扶、出國深造和自主創業之路。
學校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工作,致力于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影響就業,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率及就業質量。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指導中心并出臺相關文件保障雙創工作的開展;同時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給予學生指導;鼓勵探索,支持實踐。
學校成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業園,可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分享、洽談合作等不同需求,極大程度地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幫助學生實現成果孵化。
海納百川 往來八方
學校已與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交流關系,僅2016-2017學年度就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華盛頓哥倫比亞學院、中央華盛頓大學、西雅圖西北大學、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加拿大圣勞倫斯學院、韓國韓南大學、臺灣大仁科技大學9所大學簽署了MOU合作備忘錄,開展了學分互認、短期交流,聯合培養本科雙學位項目及本碩連讀項目。為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與中國對外友好服務中心、美之旅作開展暑期赴美國、日本帶薪實習和游學項目。每年平均派遣50名左右在校生赴海外留學,為我校學生的深造和就業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學校現與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和長春大學聯合培養會計碩士研究生、電氣工程碩士研究生和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校內一批優秀教師被聘為聯合培養院校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指導聯合培養研究生并在兩校授課。
服務生產 造福社會
學校依托大學科技園,先后為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等地市縣區完成政府及企業電子商務規劃、傳統企業電子商務轉型規劃、文創設計與規劃、網絡運營、產業園區規劃、設計與運營、人才孵化等項目.通過共同開發各地區歷史文化與旅游文化產品,帶動當地區域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與高科技企業簽訂《產學研項目合作基地協議》,共同開發,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自動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持。
榮譽滿載 美名遠揚
2004年,學校創始人康井山先生被評為“全國第二屆民辦教育十大杰出人物”;2012年,學校董事長康啟鵬先生榮獲第33屆“長春市勞動模范”稱號;2008年,學校被評為“中國民辦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學校”;2009年,學校被確認為“吉林省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師資培訓基地”,被國家人社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工商聯授予“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10年,學校被評為全省教育系統“五五”普法先進學校;2011年,學校在全省民辦非企業評估中榮獲“5A級”稱號;2013年,學校被命名為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2011-2017年,學校連續七年被評為“長春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17年,學校被評為“高校文明杯”競賽活動優勝單位,榮獲“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為全市獲此榮譽的兩所高校之一)。2018年,學校榮獲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狀”。
近三學年,學校學生在全國和省級各類學科專業競賽中共計獲獎164項,其中全國性獎項39項,省級獎項125項,包括第七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設計大賽東北賽區一等獎、“金蝶云管理創新杯”全國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一等獎、全國3D大賽一等獎、第八屆世界華人青少年藝術盛典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一等獎、第六屆全國國際貿易職業能力競賽一等獎、中國電子產品創新設計大賽“紅鉆杯”一等獎、第四屆全國大學生攝影大賽一等獎、外研社杯全國英語閱讀大賽省級特等獎、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省級特等獎等。
近三學年,學校學生在全國、省市各類體育比賽中共計獲獎121項,其中全國性獎項51項。如在全國大學生越野滑雪賽中實現自2011年以來的“七連冠”,第四屆全國全民健身操舞大賽總決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定向越野錦標賽(高校組)金牌,全國戶外拓展挑戰賽冠軍,第七屆吉林省大學生攀巖錦標賽乙組男子團體第一名、乙組女子團體第一名,吉林省大學生運動會足球賽男子冠軍、女子亞軍,首屆吉林省國際太極拳邀請賽一等獎等。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學校將全面推進“轉型發展工程”、“隊伍建設工程”和“學生能力工程”,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建設優質教育體系,為把學校建設成為政府重視、社會認可、學生滿意、教工自豪、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民辦大學,實現“百年大學”的光華夢而努力奮斗!
地址:吉林省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路3555號 郵編:130033 傳真:0431-81863848
招生咨詢電話:0431-85552348、85552353 網址:http://www.ghu.edu.cn

在長春市內可乘坐:361、301、330、331、218、190、181、101 等公交線路到光華學院下車即是,地鐵2號線已經開通直達我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