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多元化發展的當下,高本貫通作為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關注。許多人關心,2026 年哪些省份有高本貫通招生?能不能跨省報考高本貫通項目呢?
2026 年有高本貫通招生的省份
北京市:北京的高本貫通項目由入選 “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 的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聯合培養。2025 年北京新增了 10 個高本貫通項目,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前沿領域,預計 2026 年也會持續招生,為學生提供更多專業選擇。例如,學生有機會在這些優勢專業領域進行五年一貫制的學習,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
上海市:上海積極推進高本貫通教育,2025 年上海市教委批復同意增設 9 個高本貫通專業點。像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參與其中,與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等高職院校合作開展高本貫通項目。這種合作模式注重知識與技能的銜接,為學生打造一體化的學習路徑。預計 2026 年,上海的高本貫通招生規模可能會繼續擴大,專業設置也會更加豐富多樣。
云南省:自 2024 年起,云南省實施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 “3+2” 高本貫通培養項目。首批批準了 30 個項目,參與高校包括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昆明醫科大學等省內高校。這一舉措為云南本地學生提供了更多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機會,2026 年預計會繼續開展招生工作,助力學生提升學歷與專業能力。
其他省份:除了上述省份,山西省、山東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四川省、江蘇省等也有高本貫通學校招生。例如江蘇,有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蘇州市職業大學、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參與其中。這些省份的高本貫通項目各有特色,依托本地優勢專業和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高本貫通能否跨省報考
高本貫通的招生范圍通常局限于本省,并非所有省份的學生都可以跨省報考。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政策導向:高本貫通本質上是各省市自主推進的高等教育銜接項目,核心管理權在省級教育部門。我國高等教育實行 “中央統籌、省負總責” 的管理體制,各省教育廳需依據本地經濟結構、產業布局和教育資源現狀,制定高本貫通的招生計劃、專業設置和培養標準。各省的高本貫通實施方案大多明確 “面向本省考生、對接本省院校”,以確保招生規模與本地高校承載能力相匹配,避免因教育標準差異導致培養質量失控。
教育資源銜接:高本貫通注重實踐能力培養,許多項目會共享本地企業的實習基地。例如廣東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高本貫通項目,學生能在專科院校的汽車實訓中心掌握基礎技能,又能通過合作進入本地車企的生產車間參與實操。這種 “校地聯動” 的實訓網絡具有強烈的地域屬性。若允許跨省報考,學生可能面臨專科在一個省、本科在另一個省的情況,實訓資源的銜接成本會急劇上升,甚至導致培養鏈條斷裂。
雖然大部分地區的高本貫通不支持跨省報考,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況,極少數項目可能允許全國范圍內的學生報考,或者允許在一定的省際范圍內報考。因此,具體是否能跨省報考高本貫通項目,需要根據所在地區的相關政策來確定。建議咨詢當地的教育部門或相關高校,同時關注當地教育考試院發布的招生簡章,以獲取最準確的信息。
免責聲明: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聯系郵箱:543779269@qq.com。
對中職生而言,中職學考與職教高考的銜接政策,是打通升學通道的關鍵保障。近年各地持續優化兩者銜接機制,讓中職生的學習成果更高效轉化為升學優勢。本文從銜接核心要點、政策紅利、備考建議三方面拆解,幫中職生吃透政策、精準備考。
隨著高等教育分類發展,“職業本科” 和 “應用型本科” 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不少職校生或家長糾結:兩者學歷認可度有差距嗎?選哪個更利于就業和發展?其實兩者均為國家認可的全日制本科學歷,但定位、培養方向不同,認可度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
教育多元化發展的當下,高本貫通作為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關注。許多人關心,2026 年哪些省份有高本貫通招生?能不能跨省報考高本貫通項目呢?
在教育多元化發展的當下,升學路徑日益豐富,高本貫通作為一種新興的人才培養模式,正逐漸受到關注。然而,很多人對高本貫通的理解存在誤區,常常將其與 “專升本” 混為一談。那么,高本貫通到底是 “3+2” 還是 “專升本” 呢?
三大專項計劃(國家專項、地方專項、高校專項)是面向特定群體的升學優惠政策,資格審核嚴格。部分考生或家長試圖通過 “偽造戶籍”“虛報學籍” 等方式造假獲取報考資格,卻忽視了背后的嚴厲追責機制;同時,人臉識別技術已成為資格核查的重要手段,有效遏制造假行為。
國家專項計劃作為貧困地區考生的重要升學通道,不少人擔心 “報名流程復雜,需要頻繁跑手續”“還要寫自薦信、找高校蓋章,操作難度大”。實際上,國家專項計劃報名流程已高度簡化,全程以 “線上審核” 為主,無需寫自薦信,也不用跑高校蓋章,僅需完成 “資格申報 + 志愿填報” 兩大核心步驟。













